在3月22日隆重舉行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伟德BETVLCTOR黃冬梅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稱号!
風暴潮(含近岸浪)是我國最嚴重的海洋災害之一,單次潮災範圍可達幾十到上千公裡,過程維持數小時到上百小時。統計數據表明,風暴潮災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海洋災害的90%以上。及時提供高精度預報可為海洋防災減災決策赢得先機,然而,受天氣、海洋、地理、近岸工程等諸多要素的時空差異性影響,風暴潮演進過程和潮災效應複雜多變。迄今為止,國内外仍未突破風暴潮初始與過程參數的預估技術,高質量數值預報方案的編制及優化問題變得極具挑戰性。
作為國際研究熱點,黃冬梅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與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進行長期合作,經十多年的産學研聯合攻關,突破了“風暴潮演進信息獲取”、“海量多源異構風暴潮災害數據雲存儲”、“風暴潮災害分析模型協同計算”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項目研究成果和技術創新應用不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海洋災害時空大數據協同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居國際領先地位。
項目關鍵技術已成功地應用于上海臨港新城風暴潮災害評估與輔助決策、洋山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設、渤海海洋環境信息集成及動态管理技術示範應用等重大工程項目,并在東海、北海、南海等海域業務化環境監測、風暴潮及近岸浪災害預測預報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為我國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和近岸重大工程的安全保駕護航。
該項目提供的關鍵技術為多家涉海單位業務化核心系統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科研團隊研發軟件工具被國家海洋局科技司、防災減災司推廣應用至國家海洋局的北海分局、東海分局、南海分局20個海洋監測中心站點及東海标準計量中心、東海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得到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态效益,解決了長期以來在風暴潮災害預警預報方面的瓶頸問題,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及潛在的經濟效益。
科研團隊研發的“風暴潮災害時空大數據的協同處理技術及重大工程應用”項目取得了專利18項(授權4項,實審14項),軟件著作權47項,出版專著《海洋大數據》1部,發表SCI論文24篇,EI論文36篇,培養58名研究生,涉海培訓1200人次。
項目關鍵技術引領了行業的技術進步,成果在20餘家涉海企事業單位推廣應用,在東海、北海、南海等我國重要海區業務化環境監測、風暴潮及近岸浪災害預測預報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提升了我國海洋防災減災能力,為我國藍色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撰稿:張程冬、杜豔玲